小時候常常看到有關於未來的故事,小叮噹或是手塚治虫的漫畫中都有出現過,一顆藥丸或膠囊中就包含了人一餐所需養分,配溫開水就可以飽足一餐,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否逐漸逼近當時的想像呢?
上個世紀,日本人發現了美味的來源,原先的高湯都是要用昆布努力熬煮好幾個小時,逐漸提煉出湯中的鮮味,但是這個鮮味是怎麼樣來的呢?再經過純化、試驗、去除雜質後,再予以結晶,得出來的成品,再融於水中,於是重現了原來高湯的鮮味,這就是麩胺酸納,味素的來源,這種純化出來的元素,容易攜帶保存,又容易使用,很快就風靡了使用高湯的人群,美好的故事就此畫下句點嗎?
與童話不同,雖然一樣是麩胺酸納,不同的只是在一個是存在於昆布之中,一個是工廠合成出來的,人們卻開始覺得味素會讓人覺得容易口渴,甚至有過敏的現象,雖然經過隨機試驗,這種現象多是來自於自我感覺,但人們還是對此深信不疑。
這是使用食物添加劑的濫觴,隨後各式各樣的添加劑被製造出來,大豆萃取物、茶葉萃取物、雞蛋萃取物,香精、色素等等,我們的食物也變得五顏六色、多采多姿,但使用了這些添加劑數十年後,在最近幾年爆發人們對於這些食物添加劑的不信任感,回頭去尋求被大家遺忘的原始食材,或許那種一顆藥錠就吃飽一餐的路大家並不喜歡。
再回頭想想,這跟現代醫學也有若干相符,從盤尼西林開始,醫界就把從天然物中純化出單一的藥物有效成分奉作圭臬,想要定性定量出一個可以改變全身生理機能的化合物,若單一化合物使用在人體身上,其產生的作用不夠時,就再加上其他的化合物,以組合出協同或相制作用。
在相反的中醫界,則一直是以複雜的天然藥物作處方,不僅僅把植物、動物、礦物當作藥物使用,還常常同時使用數種甚至數十種的藥物,隨著種植土壤不同、氣候不同,每次開立出來的藥物成分又都不同,如此一來,當然找不出有效成分,或是找到疑似有效成分的主要成分,但用在人身上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。這樣的結果是,雖然不知道究竟是那個成分在起作用,中醫師仍然持續用天然藥物在作治療,而且使用得有聲有色。
這樣看來,西藥與食物添加劑不就很類似嗎?吃下去馬上就對身體產生影響,食物添加劑也是,嚐到口中馬上就感覺出滋味,縱使已經不是腦子裡想像的東西了,卻能很快的說服舌頭,讓人以為吃到的是那件東西。這並不是說西藥或食物添加劑不好,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樣東西,但卻可以量產,可以確保品質,物美價廉,又容易讓人體滿足。
雖然我們在天然食物中定性出各式各樣的營養素,澱粉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維他命、礦物質等等,而我們也可以再現這些營養素,作成藥錠、膠囊、奶昔之類的,但我們真的吃這些就足夠了嗎?雖然這樣很均衡沒錯,是否有其他人體需要的東西被忽視掉呢?近年來營養學似乎也沒有停滯不前,仍然在這個領域作出不少修正呢。
我想隨便問十個人,十個人都還是會告訴你,天然的食材才是正解,畢竟人體也是天然物,而不是在工廠中用各種化合物去合成出來的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