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兒與母親 8月號 NO.442
◎中醫嬰兒推拿的特點與須知◎
人體有經脈、氣血運行,推拿有助於打通經脈氣血運行,緩解不適。中醫嬰兒推拿可以當作平日保健之道,如身體燥熱、經常腹瀉與便秘等,皆可藉由溫和的小兒中醫推拿來改善,並能促進親情交流。
寶寶生病時,亦可用來配合正規藥物治療,相輔相成。不過當寶寶的皮膚有外傷或皮膚發炎時,就不適合推拿,所有的中醫推拿法都一樣。推拿年紀較小的寶寶時,力道要放輕,並可用一點潤滑油或麻油推拿,減少肌膚之間的摩擦。
雖然每一種推拿法都有主要的適應症,不過即使沒有這些症狀的寶寶也可以接受推拿(尤其像是板門穴這種促進消化的推拿法)。每次推拿次數約50~300次,小寶寶的次數比較少一些,大寶寶的次數則可多一些,可約略自行拿捏,以家長方便為主,每天都可以推拿。等到症狀消失了,就不用再推拿了,不過即使繼續推拿也不會對寶寶的身體帶來負面影響。
寶寶生病時,亦可用來配合正規藥物治療,相輔相成。不過當寶寶的皮膚有外傷或皮膚發炎時,就不適合推拿,所有的中醫推拿法都一樣。推拿年紀較小的寶寶時,力道要放輕,並可用一點潤滑油或麻油推拿,減少肌膚之間的摩擦。
雖然每一種推拿法都有主要的適應症,不過即使沒有這些症狀的寶寶也可以接受推拿(尤其像是板門穴這種促進消化的推拿法)。每次推拿次數約50~300次,小寶寶的次數比較少一些,大寶寶的次數則可多一些,可約略自行拿捏,以家長方便為主,每天都可以推拿。等到症狀消失了,就不用再推拿了,不過即使繼續推拿也不會對寶寶的身體帶來負面影響。
認識中醫推拿基本手勢
中醫推拿手法又可稱為「正骨八法」,顧名思義,即表示有八種手勢,本篇文章會運用到其中兩種,分別為「摩法」與「推法」。另外還會介紹到「揉法」,這些手勢在接下來的各種推拿中都會使用到。
●「揉法」:以大拇指輕揉穴道部位即可。順食針或逆時針方向皆可。
●「摩法」:以指腹或手掌來回摩擦穴道部位。
●「推法」:以大拇指指腹朝固定方向推。
* 第【壹】套-七節穴推拿法
位置: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直線,也就是中醫師用手比的這一段位置。
主治:當寶寶便秘或腹脹、腹瀉時,可稍加推拿七節穴。
作法:運用「推法」,沿著七節穴位,從下面往上推;再由上向下推,如此來回共推200次。
究竟要推拿左手或右手
其實左右手的穴道皆相同,位置一樣,效果也一樣,所以推拿左右手皆可。
* 第【貳】套-捏脊法
位置:脊椎兩側。
主治:寶寶面黃肌瘦、肚子脹脹的,毛髮稀疏、常腹瀉與愛吸吮手指,也就是中醫所謂的「疳積」,簡單來說即為消化不良。
作法:從尾椎開始,輕輕捏提寶寶背部脊椎兩側的皮肉,雙手交替向前,一直捏到大椎兩側(也就是照片上中醫師所比的脊椎位置上端),這樣才算是完成捏脊一回,一天約捏50~100次。
* 第【參】套-板門穴推拿法
位置:中醫師右手大拇指所比的位置,即為板門穴,也就是大魚際隆起處。
主治:寶寶嘔吐、胸悶、食積腹滿、食欲不振時,大人可稍加推拿板門穴。
作法:運用揉法或推法推揉。用大拇指與食指以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,畫圓推拿該處穴道,重複50次~200次即可。
推拿時,應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
大人可用指腹或掌根去推拿,有點向前推的手勢。推拿時,要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,如果寶寶哭鬧或抗拒,請先停止推拿,不用強迫寶寶。有時候寶寶會不習慣大人突如其來的推拿;或是大人的肌膚太粗糙,過度摩擦讓寶寶感覺不適;亦可能是大人推拿時太用力。建議改天再試幾次看看,可放輕力道並加上一點推拿油,寶寶或許會比較適應。推拿時,手法要由輕至重,不過也不用太重。
* 第【肆】套-丹田穴推拿法
位置:在肚臍下大約5公分的位置。
主治:小便尿量減少、脫肛、腹瀉、便秘。
作法:可採用揉法或摩法推拿丹田穴,以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畫圓,推拿該處穴道,連續推拿約3~5分鐘即可。
* 第【伍】套-三關穴推拿法
位置:與拇指同側的手腕到手肘這一段,內側一直線,即為三關穴的位置。
主治:營養不良、怕冷。
作法:使用「推法」,由手腕根部向上推到手肘,單向推即可。可推200次。
禁忌:寶寶發燒時,不能推拿三關,因為這是補陽氣的穴道。
不適合推拿的時段
飯後半小時內不適合任何種類的中醫推拿,會不利於消化;過度飢餓時也不宜,因為過度飢餓時,氣血較弱,推拿可能會使寶寶頭暈。其他時段則皆可。睡前推拿有助於寶寶穩定情緒、放鬆入眠。
* 第【陸】套-取天河水推拿法
位置:手心朝上,手腕到手肘這一段,正中央一直線,即為天河水的位置。
主治:身體燥熱。
作法:採用「推法」,從手腕根部向上推到手肘的內彎處,同方向推約推100次即可。
* 第【柒】套-六腑穴推拿法
位置:手心朝上,與小指同側的手腕到手肘這一段,外側一直線,即為六腑穴的位置。
主治:當寶寶發熱、多汗時適用。
作法:使用推法,由手肘向下單向推至手腕部位,約推100次即可。
禁忌:小寶寶惡寒、怕冷時勿用。
完整內容請翻閱《嬰兒與母親》102.8月號
申一中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
經歷: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理事
中醫婦科醫學會常務理事
臺北市政府長青學苑講師
中醫兒科專科醫師
現任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
中醫內科醫學會秘書長
吳建東
學歷: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班
經歷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醫學部總醫師
現任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治醫師
臺灣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
臺北醫學大學中醫社講師
中醫內科醫學會監事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嬰兒與母親】2013年8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引用自:http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/article.aspx?aid=4CE56A1965D5CD48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