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端午連假最後一天,各地天氣仍炎熱偶有雨,加上台灣海島環境易積濕氣,讓民眾更覺身體濕熱、胃口差,連粽子都吃得少。中醫師表示,體內濕代表代謝差,平常不運動的人影響最大,無法促進新陳代謝,就會讓濕氣一直存在體內。

 

北市聯醫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,體內的「濕」偏溫熱性,會讓人感到煩悶,且胃口差,身體容易有臭味,汗流不出來;而出現排便困難,則是因為代謝性廢物積在體內排不出去,濕久不去會積為痰,所以有些人痰多,也可能是因濕氣作崇。

 

吳建東說,濕氣對身體各部位造成影響不同,建議多喝水、多運動並吃些去濕的食材,如綠色蔬菜或豆類食物;另外,可做些較靜態運動如太極拳、慢跑等,對去除體內濕有一定的效果。

 

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彭溫雅表示,「濕」為萬病之源,若人體體內囤積太多水分,無法有效排出,便會形成濕邪停留在體內。

 

彭溫雅說,人體器官中的「脾」是排除濕氣的重要關鍵,夏季的飲食應該以健脾胃、祛濕氣為重點。中醫認為甘入脾,甘味指甜味,即常見的五穀雜糧,如稻米、薏仁等,具滋養、補脾等功能;而日常食物如木耳、絲瓜、蘋果、西瓜、紅棗等,也屬於甘味食物,可幫助健脾燥濕。

 

2019-06-09 12:11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╱即時報導
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6035/3861061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吳建東 的頭像
    吳建東

    漢醫吳建東的輕身延年之道

    吳建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