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膠,這味令人又愛又恨的中藥,最近又紅了起來,據說能補養氣血、養顏美容,但又聽說製作過程殘忍,而且作了阿膠就必定要折損一頭驢子的性命,於是我們問了,是否有可以替代的方案呢?
(以下有殘忍圖片,請謹慎點閱)
「補氣益血用東阿阿膠即可見效」
「丞相身體不適,送他一盒東阿阿膠吧」
「皇上感冒,應當用東阿阿膠」
看起來甚麼病都只要吃這個阿膠就好了,而且還指定東阿阿膠公司的,阿膠本來就是昂貴的藥材,自從被強力置入性行銷,戲稱為「後宮阿膠傳」的後宮甄環傳大紅大紫以後,阿膠的價格也水漲船高,阿膠是養血、止血的用藥,但真有那個價值嗎?
就上週六(2016/11/12)每日郵報指出,中國一年要殺掉400萬頭黑驢,自己國家裡的黑驢殺不夠了,還要從非洲進口黑驢來殺,甚至連非洲都要禁止驢子出口了,後世說不定會嘲笑我們說,驢子的絕種,都是因為被熬成膠吃掉了。
更有一種殘忍的說法,要把驢子抽到皮出血了,這樣熬出來的效果才好,聽起來真叫人頭皮發麻,還敢吃下這個膠嗎?
就我們常用的處方來說,有包含阿膠的處方就有炙甘草湯、豬苓湯、黃連阿膠湯、膠艾湯、溫經湯等等,這些方開下去也常常覺得心有愧疚,是否在那個時代張仲景也是用一樣的阿膠呢?
我們從《神農本草經》來看,裡面對於阿膠是這樣描述的:
阿膠
味甘平。
主心腹,內崩,勞極,洒洒如瘧狀,腰腹痛,四肢酸疼,女子下血安胎,久服輕身益氣,一名傅致膠。
裡面沒寫是用哪種材料作成的,但是陶弘景的《名醫別錄》卻寫著:
生平東郡煮牛皮作之,出東阿。
(つд⊂)揉
(||| ゚д゚) 是牛皮啊,怎麼跟現在的的材料不一樣。
同時期的另一本書,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更寫著:
沙牛皮、水牛皮、豬皮為上,驢、馬、駝、騾皮為次。其膠勢力,雖復相似,但驢、馬皮薄毛多,膠少,倍費樵薪。
寫明著豬牛皮比較好,驢馬是次等的,當然這是指好熬不好熬,效力是差不多的。
因此就張仲景的時代來說,
1.這兩本書的描述應該比現代更接近當時的狀況,
2.驢子的引入也是西漢張騫從關外帶來的,那時也應該還不風行
就這情況來說,《傷寒論》裡的阿膠,應該是牛皮膠無誤了。
牛皮改用驢皮
至於為何本來的牛皮膠會變成驢皮膠呢?
據考證,是五代至宋的時候禁用牛皮的關係,牛隻珍貴不可以隨意殺害,牛皮需要在軍事用途,比如作為甲冑、盾牌之類,在非戰時也要用以耕田的關係,甚至有「販牛皮一寸抵死」的法律,導致私底下販售的牛皮品質很差,因此就逐漸改用驢皮了。
《中國中藥雜誌》2000 Jul; 26(7): 491-494.
圖片引自每日郵報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