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10-20 19.28.46

從十幾二十年前就聽說,吃東西一定要五種顏色,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,全部都吃到,人身體才會健康,沒過幾年又見到有名稱為精力湯的作法,要加入菠菜、胡蘿蔔、馬鈴薯、白菜、黑芝麻,打成汁或煮成湯來飲用,可長保健康,內容或各有出入,但總不離這五種顏色的蔬果。然而真的是這樣嗎?

 

這種理論,應當是出自於中醫古早的陰陽五行學說,既然提到古早的中醫,就來看看目前最古老的中醫聖經《黃帝內經》是怎麼說的。

 

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藏氣法時論》
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

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。

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。

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栗、藿皆鹹。

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

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鹹耎。

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
此五者。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耎,四時五藏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
 

這邊提到的是常見到的食物,各依五味酸苦甘辛鹹作分類,分別配上五藏甘辛脾肺腎,以及五色青赤黃白黑,照理說,五種顏色會有五種特性,而五種顏色的食物都吃,似乎就得以萬全了,不是嗎?

 

但仔細看裡面列出來的食物,卻覺得奇怪,首先,粳米、大棗就不是屬於甘的黃色,反而各是白色以及赤色,麥子也不是屬於苦的紅色,大豆、栗子更不是屬於鹹的黑色,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
 

原因是《黃帝內經》的成書時期,是在戰國西漢年間,在那時寫書,難免就會參入當時流行的學說,而當時流行的陰陽纖緯之說,就很容易的滲入在書本之中,所以可以吃的穀類、肉類、果菜哪裡只有五種呢,這邊真正重要的地方在五味,也就是酸苦甘辛鹹。

 

所謂的五味,是指人口中吃下去時的感覺,與屬於能量方面的寒熱溫涼略有所不同,而五味也各有他的藥性,如辛散、酸收、甘緩、苦堅、鹹耎,這邊並不是說有肝的問題一定就要吃酸,或者是有心的問題一定要吃苦,這樣的生搬硬套,而是在特定的病因病機下,才需要用到特定的五味,如在這段文章更前面提到的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

 

但是上述的現象,用在以毒藥攻邪的情況,效果才緩明顯,至於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就適合於平常人用來養生保健之用了。

 

以下把這些整理起來。 

簡報1_cr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吳建東 的頭像
    吳建東

    漢醫吳建東的輕身延年之道

    吳建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