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學生來說,漫長的暑假結束後,緊接著是新學期的開始,有人期待,更多的人是百般不情願。而對於上班族來說,愉快週末之後的「Blue Monday」,總讓人提不起勁,即使知道待辦事項多到天邊,卻不自覺的對著電腦螢幕發呆。這類的狀況,有人歸類為氣虛、有人說脾濕,有人則直接依照症狀,就叫它「倦怠症候群」,到底這些症狀是如何形成的呢?


當倦怠的症狀產生時,我們要怎麼改善呢?

2015年的立秋在8月8日,雖然天氣還是炎熱,但實際上節令已經秋天了。一般來說,在季節交替之時,人體會容易產生倦怠感,除氣候不穩定外,溫度變化也較其他季節來得大,身體容易適應不良。在古典中醫裡,四季的交替有個很典雅的名字,叫做「長夏」。

相對於其他四季,春夏屬溫熱、秋冬屬涼寒,長夏則屬濕。季節轉換之時,由於氣候寒熱變化多、身體代謝受影響,痰濕容易產生;所謂乍暖還寒時節,最難以調理身體,在還沒入深秋之時,長夏的濕加原本夏季的熱,所導致的症狀總是常見。中醫的說法則是,濕阻經絡氣血運行、熱又耗傷津液,人就容易倦怠;再加上這時節適逢學生們開學,上班族經過了一整個夏季熱的荼毒,自然容易產生疲倦感。

因為「濕」,易讓人感到四肢沉重乏力、整天昏昏欲睡,但想睡又睡不著。一旦主要影響在腸胃系統,就是中醫講的「中焦」,如此濕阻腸胃,易會出現胃口不佳,口中淡而無味,大便軟黏等症狀。但如果是由氣虛所引起的,除了一樣會疲倦乏力以外,還會有說話有氣無力、缺乏動力,對什麼事都沒興趣等症狀。重時還會出現煩躁焦慮,手腳冰冷,常拉肚子,性慾減退等問題。

如果僅僅是疲倦不想做事的話,症狀還算輕微,做個簡單的運動,例如:出外跑跑步,到郊外騎騎單車,做些深呼吸,讓氣血得以通暢。或者換個環境,離開原來的位置,如進行個短期的旅遊等等,就得以讓輕微的濕氣排出去、使心頭的壓力得以減輕。不過,如果已經有濕阻或是氣虛的症狀出現了,上述的方式可能效果就沒那麼好了,這時建議可求診中醫師。

一般來說,如果只是氣虛的話,單純的養氣方式就可以處理,比如說用人參、黨參、沙參等這些常用到的補氣藥,視氣虛的程度或是合併其他體質而定。若是濕阻的,可考慮用藿香、茯苓、白朮等化濕藥,當然這兩種問題常常會合併出現,因此我們更常用複方來處理,例如處理氣虛運化不良的「四君子湯」、氣虛夾痰濕的「六君子湯」、氣虛夾濕又導致氣滯的「香砂六君子湯」,或者再加上外感風寒的「藿香正氣散」,甚至是針對痰濕的二陳湯,痰濕化熱的溫膽湯等等。

如果想避免倦怠症候群發生,我們又要怎麼預防呢?

首先,規律的生活、充足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,生活規律有助於調養脾胃系統,也可以增加抗壓性;運動除了可以排濕氣、養元氣的功能外,也有紓壓、穩定情緒及神經系統的作用。

其次是注意飲食,盡量少在夏天時用寒冷瓜果冰品之類的,寒涼物本身就容易傷害元氣,導致代謝下降,進而產生痰濕體質;這也就是為什麼中醫師絕大多數會耳提面命不要吃冰的原因,寒涼物吃多了,氣虛濕阻同時都會產生。那什麼要多吃呢?建議多攝取一些多穀類的食品,有助於排除濕氣,深色蔬菜或是根莖類的食品,有助於補養元氣,當然飲食太過不及都不好,以均衡為原則。

此外還要避免過於潮濕或陰暗的環境,潮濕的環境容易讓人體感受濕氣,發生濕阻的情況,而陰暗的角落則是會使人情緒更低落,更容易讓人倦怠,必須要光明開朗的環境,才能有助於調養元氣。



自我調養方法

最後介紹的是用簡單的呼吸法來排除濕氣以及補養元氣,能有助於改善倦怠症候群:

1 在平坐的狀態下,先把姿勢調整好。脊椎拉直、頭向上頂、下巴微收、肩膀放鬆,讓頭頂、丹田、會陰三個點對在一起。

2 慢慢的由鼻子吸氣,同時腹部鼓起來,慢慢由1默數到10。

3 稍微閉氣一下,想像吸進來的氣在肚子中打轉1圈。

4 然後再由鼻子慢慢吐氣,同時腹部消下去,也由1默數到10。

5 再重複上述呼吸法,一共約進行10次,然後就會感到焦慮的情緒較穩定,也較有動力去做該做的事情了。


本文發表於《停泊棧》第49期

http://charity.wanhai.com/do/usr/PeriodicalShow?me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建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