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兒看中醫 完全剖析

嬰兒與母親 2月號 NO.436

採訪撰文/湯佳珮
諮詢/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 申一中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中醫師 吳建東
攝影/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(02-87735501)
梳化/徐筑芳
model/朱家慧、張晴嵐
刊頭插畫/伊萊莎

中醫兒科發展淵源已久,從唐代就有「少小科」設置的記載,後代並延續之。中醫兒科又被稱作「啞科」,因為嬰幼兒大多還無法表達自己的不適症狀,無法正確問診,所以也發展出特殊的看診方式。本文將帶您探究中醫兒科如何看診,並剖析嬰幼兒體質,更解答您對於嬰幼兒看中醫的各種疑問。

 

 

中醫兒科的特殊看診方式

大人生病怎麼看?
    大人看中醫,中醫師通常會採「四診」替病患診斷。「四診」分別為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。「望」是指看病人的氣色如何;「聞」是指耳朵聽病患是否有咳嗽或聲音沙啞,又包括鼻子會聞病患身上是否帶有特殊氣味,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身上經常會有甜味;「問」是指詢問病患的生活情形,如飲食習慣等;「切」則是指把脈、皮膚觸診。
 
 
嬰幼兒生病怎麼看?
    嬰兒不會講話,很難表達自己是哪裡不舒服,除了配合「望、聞、切」以及詢問家長相關情形之外,中醫兒科也發展出一套特殊的看診方式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表示,5歲以前的嬰幼兒皆可以食指外側的血管作簡單評估,左右手皆可,藉以觀測病程的發展情形。
 
嬰兒的食指可分為三個指節,由下而上分別為「風、氣、命」。醫師會輕推一下生病嬰兒的手指,觀看食指外側的靜脈血管在「風、氣、命」哪一個指節處比較明顯。如果靜脈血管較明顯處在「風」,病症表現的程度比較輕微,越往上越嚴重,以「命」最嚴重,不過並不常見。5歲以後靜脈發展較為穩定,不太能夠反映氣血運行的狀況,即使生病也無法藉此方式作初步診斷。
 
    之所以可以利用這個方式初步判定疾病所顯現的嚴重程度,是因為如果疾病越嚴重,血流運行不順,血管阻塞的情形也會越嚴重,因此血管末稍會比較明顯。不過這僅能提供初步的評斷參考,中醫師還會根據本身經驗以及其他的評估方式進一步確診。另外脈搏可反映出五臟氣血的內在問題,所以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看中醫皆需把脈。
 
 
小兒體質剖析
(1)   「稚陰稚陽」
所謂「稚陰稚陽」指的是嬰幼兒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,功能不健全,比較容易生病。女性通常要等到14歲、男性通常要等到16歲之後,體質才會穩定下來、脫離稚陰稚陽之體,抵抗力趨於穩定。
 
(2)   「純陽之體」
    雖然說嬰幼兒的體質為「稚陰稚陽」,不過同時也是「純陽之體」,這兩者其實並不衝突。「純陽之體」是指嬰幼兒的身體代謝速度快,怕熱、易流汗、體溫高、心跳快。家長常會擔心嬰幼兒體溫較高,是不是發燒了,其實大多屬於正常現象。
 
(3)   「心肝常有餘,脾肺常不足,腎常虛」
    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為五臟。中醫師常說5歲以前的嬰幼兒「心肝常有餘,脾肺常不足,腎常虛」,是指心、肝的發展較快,脾、肺、腎的發展較慢。「心」發展快表現在心跳快;「肝」則與排毒、造血、情緒發展有關(中醫所說的肝不等同於西醫的肝臟,除了肝臟之外還包括自律神經、情緒調節),
 
因此嬰幼兒的情緒控制較差;至於「脾」則掌管消化,因為脾還沒發展成熟,所以嬰幼兒經常消化不良、胃口不佳、又易腹瀉;「腎」掌管生長發育;「肺」控制呼吸功能,正因為嬰幼兒的肺功能尚未健全,所以較易感冒。
 
    每一個嬰幼兒大致都有「心肝常有餘,脾肺常不足,腎常虛」的問題,尤其是2歲以前,不過每個人的程度輕重則不太相同。
 
脾、肺、腎不足,如何溫和食補?

 

肺不足
申一中主任表示,肺掌控呼吸系統,6個月~2歲的嬰兒若比較容易過敏,大人可以用200C.C.熱水沖泡3片西洋蔘,大約浸泡3分鐘,即可將西洋蔘撈起飲用。一週約2~3次,不限定要服用多久。西洋蔘是比較溫和的藥材,適合嬰兒服用。不過有兩個要點須注意:
*感冒或生病時不能吃,有可能會滋補到病毒細菌。
*不能以人參代替西洋蔘。因為人參很補,加上嬰幼兒的新陳代謝很快,火上加火,容易補過頭。嬰幼兒服用人參容易口乾舌燥,甚至會因補過頭而流鼻血。
腎不足 倘若嬰幼兒生長發育較慢,大人可多給嬰幼兒吃黑色的食物,如:海帶、黑豆、木耳等;亦可多吃山藥,皆能補腎,有助於生長。這些食材都很溫和,所有嬰幼兒都可以吃。
脾不足
(又可分為「脾虛」或「食積」)
Œ脾虛
*症狀:「脾虛」的症狀是雖然看起來胖嘟嘟的,但是食量卻很小,也不愛吃零食。「脾虛」的嬰幼兒經常脹氣、腹瀉與消化不良。
*調養方法:可服用四神湯改善消化,每週服用1~2次。材料為山藥、茯苓、芡實、薏仁各10公克,加上少量排骨或豬腸。藥材與食材洗淨後,加入3碗水並放入電鍋燉煮,約煮10分鐘即可。四神湯能補脾胃,且「利濕」。(腸胃之所以消化不良,中醫多認為是因水氣淤積脾胃中,利濕的藥膳可代謝掉多餘的水氣。)
食積
*症狀:「食積」的嬰幼兒愛吃較多零食,正餐常吃不下,也容易合併消化不良、腹脹。這是因為食物都累積在腸胃道中,當然吃不下。
*調養方法:除了戒掉零食之外,亦可用500C.C.開水文火燉煮2錢山楂、2錢陳皮15分鐘,飯後溫服,一週服用2~3次,直到症狀改善即可停止。不過中醫兒科中醫師吳建東表示,如果沒有「食積」症狀,不宜常吃這道藥膳,因為吃多了會耗氣,進而出現氣虛、疲倦、腹瀉等問題。

 

 
 
嬰兒可以吃中藥嗎?   
申一中主任表示,6個月以後的嬰兒就可以開始吃中藥,因為6個月以後的消化與吸收功能發展得比較好。一般服用中藥的方式為將藥粉溶化在水裡,再將水喝掉;另外也可以煎藥湯。不過至於藥膳,則最好等到1歲之後再開始食用較為妥當,因為藥膳通常是以中藥材入菜,需要咀嚼固體食物,1歲之前的嬰兒較不適合。中藥粉與藥膳的不同之處,在於前者是為了治病,比方以中藥來治療感冒;後者則是本身沒有生病,為了長期調養身體而食用。
 
 
西藥治急症,中藥治慢性病?
申一中主任指出,這種說法其實不盡然正確,中醫也有看急症,如感冒、發燒等,而且開給嬰幼兒服用的中藥材大多相當溫和,副作用很小。有些藥材本身又是食材,例如山藥,屬性溫和,平常多吃也不會有問題。以年紀來區分,建議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先看西醫;中醫的專長為調理功能性的問題,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如有不適症狀,則可依家長的選擇,判定要看中醫兒科或西醫的小兒科。
 
 
嬰兒看中醫是否為健保給付?
嬰兒生病看中醫,如果需要吃藥,通常一天要吃2~4次,至少要吃3天。醫師會開中藥藥粉給嬰兒,除了部分藥材需依藥材計價之外,多數的藥粉皆為健保給付。用開水將藥粉沖開時,最好使用60度的溫開水,不用太燙、亦不用刻意放涼,藥粉與水混合後即可服用;最好在20分鐘內將藥水喝完,藥效較佳。
 
 
所有嬰兒都適合看中醫嗎?
吳建東中醫師表示,沒有人不適合看中醫,只有人不適合服用某些藥材。通常中醫師開給嬰兒服用的藥材屬性皆很溫和,如黨參、茯苓等養脾胃藥材,較少有副作用;嬰幼兒較不適合服用的中藥材,則例如:黃連(主治腹瀉)、大黃(主治便秘)等,嬰幼兒服用後的副作用較強,像是大黃吃多了會拉肚子,易傷正氣,胃口會變差且影響到生長發育。
 
 
 詳細全文請參考2013年2月號No.436 【嬰兒與母親雜誌】
 
 
 
申一中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
經歷: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理事
      中醫婦科醫學會常務理事
      台北市政府長青學苑講師
      中醫兒科專科醫師
現任: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
      中醫內科醫學會秘書長
 
吳建東
學歷: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班
經歷: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醫學部總醫師
現任: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治醫師
 
* 資料來源:【嬰兒與母親】20132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建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